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 分类: | 字数:39.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零三章 大孝子王浩
第104章 大孝子王浩
崇祯皇帝觉得这个举荐没有问题,于是点头道:
“给陈奇瑜升官,升兵部右侍郎兼,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
各路大军,务必听其节制,务必彻底剿灭流寇!”
这个任命,几乎把那些大流贼门一锅端了。
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在内,历史上全被陈奇瑜堵在车厢峡。
只要陈奇瑜再冷血一些,再独断果决一些,明末历史就可能不一样了。
确认了总督人选,崇祯帝朱由检又问道:“安排五省通力剿贼,粮饷可足用?”
户部尚书侯恂站出来回答道:“启禀陛下,户部银粮,恐不够用。”
“尽快筹措!”崇祯皇帝厉声说道。
侯恂赶忙拱手作揖:“臣定当竭尽全力。”
崇祯皇帝又说道:“浙江的金花银,还欠着几十万两,速速让他们递解到京城!”
侯恂说道:“陛下,请留一部分金花银用于剿贼。”
“不允!”崇祯断然拒绝。
侯恂又说:“请陛下调拨内帑十万用于剿贼。”
“不允!”崇祯又拒绝。
金花银属于官田收入,直接送进皇帝的私库,崇祯是决不允许用来剿匪的。
内帑同样也是皇帝的小金库,哪能拨出来?
侯恂无奈只能退下,准备想办法筹措粮饷。
户部本就另有大臣督理仓场,崇祯又弄个太监过来管着。
侯恂执掌户部之后,啥事都懒得做,啥事都懒得管,也管不得那么许多。
当然,他也不是不做事,侯恂坚决反对加派。
毕竟钱粮又不过他的手。加赋加税,侯恂得不到半毛钱好处,反而还要背上残害百姓的骂名,他可不愿意给皇帝背锅。
有皇帝和首辅做榜样,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重臣全变成甩锅侠、不粘锅。
场面突然变冷,因为没人说话了。
在崇祯一朝,重臣们甚至不敢直接攻击政敌。
若有两三个大臣,同时攻击一人,就会被皇帝怀疑结党,政治前途基本可以宣布完蛋。
眼见无人说话,崇祯只能点了温体仁:
“温首辅可有话说?”
温体仁立即说道:
“江西龙泉,有一反贼王浩,自封梁王,杀地主分田地,半个龙泉的百姓被起蛊惑从贼。
据传此撩原为秀才,但实际只是童生。
江西巡抚解学龙前去讨伐,却被此贼击败,多为卫所军官阵亡,解学龙自己生死不知,此间赏罚任命,还需诸位同僚商议。”
崇祯面无表情说:“此事我已知悉,殉国忠臣,皆当旌表褒奖。”
兵部尚书张凤翼说道:“江西萍乡、都昌、瑞金、龙泉、铅山……皆有贼讯。臣建议,可为江西巡抚配两千标兵,着令其快速平息民乱。”
“可!”
崇祯答应了,给江西巡抚配两千标兵:“何人可为江西巡抚?”
首辅温体仁,木楞楞的站在那里,闭嘴不说话。
吏部尚书李长庚举荐道:“按察使卢象升,可为江西巡抚。”
温体仁轻轻晃动了一下身子,幅度轻微道几乎没人注意。
礼科都给事中薛国观,突然反驳道:“卢斗瞻在北直剿匪颇利,显然是知兵之人,可调任郧阳巡抚,助剿蹿入湖广之流寇!”
卢象升是东林党,温体仁肯定不会想让他接任江西巡抚。
崇祯对卢象升印象颇佳,顿时点头:“流贼之患堪忧,便让卢象升去郧阳剿贼。”
阁臣张志发上奏道:
“南京巡查御史郭维经上奏,龙泉反贼王浩,其父原为本地大户,却被龙泉官吏所欺压,因此奋起反抗。
后被龙泉知县刘汝谔镇压,其父身死后,部下大乱,那王浩被反贼挟持,后来得一忠仆解救逃出后又联系旧部击败乱贼,并维持龙泉秩序,希望朝廷诏安。
那王浩并不害民,只是带领百姓反抗苛捐杂税,士绅都是那夺位反贼杀的。”
莫静然编造的事情,得到了包括郭维经,内阁大臣和崇祯的认可。
毕竟大户之子,反抗苛捐杂税,老爹死后被下克上挟持位傀儡,后来反杀,又约束部下什么,希望朝廷诏安什么的,听起来也很靠谱,跟小说似得。
如果能编成戏曲,收看率一定不低。
也很符合大明的政治正确。
反贼吗,最好请求诏安,那自然比继续作乱强。
首辅温体仁,眉头不悦。
但他却没说什么。
郭维经虽然是个大喷子,但不是东林党。
他现在最关心的崇祯选谁当江西巡抚。
这个比那什么反贼王浩重要。
崇祯听信了这个版本,能诏安自然比不能诏安强。
况且这还是个击败了巡抚的反贼。
按照以往定律,这种一县之地的小反贼,随便给个把总就顶天了。
但是这种一一县之力,击败江西巡抚的反贼令崇祯对其高看一眼。
觉得王浩是个有本事的反贼。
崇祯对郭维经也有印象,知道那是个惯于喷人的家伙,也是个孤臣,并且得罪了温体仁。
第一百零三章 大孝子王浩
那么就应该重用!
于是,崇祯下令道:
“既然是那南京巡查御史提出的诏安需求,那就交给他办吧,正好那郭维经也是龙泉本地人,由他劝说那王浩显然更加容易。”
莫名其妙的,郭维经被授予了诏安的使命。
倘若办成了,绝对是一份政绩。
一个高升的门票。
而王浩的诏安的封赏,崇祯给的还算厚道。
他准备任命王浩为吉安守备副参将。
好吧,厚道个屁。
要么给个正参将或者总兵,实在不行把原来的龙泉守御百户所给提成千户所,给个千总也是好的。
结果就给个副参将,受到正参将的节制和管辖。
除了官职任命,钱粮封赏什么的也没有多少。
就赏给王浩一百两银子,一百匹绢布,十瓶御酒,一身官服。
没了。
至于王浩的那些步众,更是提都没提。
只是允许王浩挑选五百贼兵转为官军,由他带。
他也不想想,那个吉安守备正参将手下就几个家丁,剩下的全吃空饷了。
连曾经的龙泉百户何泰,兵力都比他多。
王浩要是带兵过去当了这个副参将,该睡不着的就是他了。
摆明了不信任,试图给王浩找个婆婆管着他。
然而就凭那个吉安守备参将手上的几个家丁,谁管谁呀?
不过,崇祯显然不了解他手下武将的真实兵力。
认为府城的武将肯定能压制一个区区王浩。
十一月末,任命传到南京,信心满满的崇祯让郭维经带着自己的封赏去诏安王浩去了。
............
龙泉县,李邦华和解学龙,终于说动了刘汝谔。
刘汝谔半信不信吧。
他毕竟和王浩是杀父之仇。
不信王浩这点很正常。
他的顾虑李邦华和解学龙也知道。
于是便回去和王浩简要地说了一下。
王浩一听就笑了。
区区杀父之仇又如何?
能得到刘汝谔的效忠和整个龙泉县。
什么杀父之仇,杀全家也能谅解!
李邦华和解学龙,在听到王浩丝毫不介意后,纷纷夸赞王浩胸怀广大。
并迅速带着这个好消息去找刘汝谔。
张氏虽有不甘,但是自己儿子都愿意谅解,她也不好说什么。
只是一定要寻回王霸强的尸体。
带着这个条件,王浩这次亲自领兵,带着李邦华和解学龙回到了龙泉县城。
龙泉城外,刘汝谔看着城外的大军,以为王浩要攻城,立刻召集乡勇。
李邦华和解学龙站出来,在此被篮筐吊上去。
“你们什么意思?”
刘汝谔质问道。
李邦华答道:
“来接手县城啊,那五百士卒是用来驻守城墙的,还有那些书吏也是来补充县衙的。”
刘汝谔讥讽道:
“怕不是来架空鄙人的。”
解学龙劝说道:
“是不是架空,士雅兄开城便知,我主说话算数,况且,士雅兄不是一直抱怨县衙官吏不听你的吗。
士雅兄既然答应投靠,我主也不在意你曾经过失,还亲口承认赦免你和他的杀父之仇,士雅兄还戒备什么?我军若是想要攻城,凭你的兵力和粮食储备,又怎么能守得住呢?”
刘汝谔默然不语。
李邦华开口:
“士雅兄切开门吧,对了,先前交代给你的事,安排了吗?”
刘汝谔点点头:
“王霸强的尸骨,我也派人挖出来,用棺椁盛放了。”
“那就没问题了,开城吧!”
怀着忐忑的心情,龙泉县的大门被打开了。
城门大开后,王浩带着士兵进城,刘汝谔带着城中的士绅大族和县衙的官吏出面迎接。
人人都知道这孤城守不住。
既然知县带头,那么投降的丝毫没有阻力,不要脸的甚至直接跪下迎接,要脸的就站着鞠躬作揖。
莫静然也在人群中,他倒是毫无心理负担,毕竟是自己准女婿进城了。
而且这时候诏安文书多半已经在路上了,因此他也不急。
打算等会找王浩让他女儿回来,并让王浩提前下聘礼和婚书。
准备先把事情给操办起来,等诏安文书一到,就风风光光地吧女儿嫁出去。
“恭迎梁王!”
士绅齐声喊道。
刘汝谔在人群中央弯腰作揖。
王浩连忙跨步过去,一把扶起刘汝谔的胳膊:
“士雅先生不必多礼,先生能够投靠,吾又得一卧龙也,这是我赠与先生的诗。”
说着,王浩让人把自己写的诗词拿给刘汝谔看。
“鬃飞如振羽,蹄踏跃如龙。
地北天南去,人世不闻踪。”
很简单的一首诗,写马的。
在这里的理解,就是把刘汝谔比成了千里马。
其实王浩也不会作诗,都是抄的。
刘汝谔却很感动。
诗怎么样权且不说,至少王浩对他看重的态度是真的。
刘汝谔很满意。
于是他便对王浩说道:
“主公赐诗,吾定当全力辅佐。”
说罢他示意王浩附耳跟前,轻声说道:
“主公,我想向您借一百兵。”
王浩很是惊奇,忙问道:
“为何?”
刘汝谔从嘴里恶狠狠的挤出两个字:“抄家!”
“谁的家?”
“本县县丞和主薄!”
刘汝谔担心王浩不知,便解释道:
“主公有所不知,本县主播王思成和县丞卢修生,皆是本地大族出身,那王思成还和主公祖上是一脉的,算是个远方亲戚。
他们二人在这龙泉县鱼肉百姓,十分害民,县衙官吏,多是他们的人,豢养的泼皮无赖充当打手,这县衙除了前任典吏留下来的衙役以外,都不能用!
我原本是连着除掉这些人的,可惜因为一些变故,只拿下了危害最大的陈书户。”
这个变故自然是王浩了。
刘汝谔因为王浩连续吃瘪,没法立威,自然无法震慑这些有大族撑腰的县衙官吏。
但现在,反贼进城,你背后的大族,能跟知县讲道理,还能跟反贼将道理吗?
听了刘汝谔的话,王浩二话不说,便派遣给了刘汝谔二百民士兵,准备去拿下二人后抄家灭族。
正好在城外分田时因为士绅大多很识时务,没有怎么杀人立威。
现在就拿着俩人的家族图了示威。
得到王浩的许可,刘汝谔的嘴角微微裂开。
他二话不说,便点齐了二百号人,分头往城内王家和卢家赶去。
王浩此次带来的,都是正兵,按嘉靖年间的营哨制,重新进行拣选编练。
五人一伍,二伍一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
目前有三个总兵,分别是胡一刀,李来顺和马大奎。
不过兵力配置上其实已经远超过了总了。
基本上各个总队下面都多出了两三个哨队。
毕竟正兵总兵力有一千六百人。
新加入的农兵则更多,足有四千多人。
军饷还是老规矩,农兵五钱银子,闲事练兵,忙时务农。
大梁正兵都是从原本的农兵升上来的。
也有是俘虏的大明良家子和乡勇家丁。
也是因为想吃这份军饷以及想要王浩打到他们老家时分田才吃这碗饭的。
正兵待遇比农兵要好,月饷是一两银子。
暂时是这样,今后可能会调整。
王浩不会傻缺到搞什么高薪养兵。
他可那么多钱霍霍。
(九十八章解封了,错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为了过审真的是绞尽脑汁,封的理由是真离谱,别的书都有分田,咋我写就被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