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 分类: | 字数:39.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结婚准备
第117章 结婚准备
教育改革是文官们比较看重的。
因为这毕竟关系到今后的文教。
只要是儒生就不可能忽视这一点。
新任秘书署的秘书齐修远问道:“总督,在任官员也要再去考试吗?若是需要的话,我们也不知道考什么内容啊。”
王浩笑着说:“在任官员可以豁免,但后续官员任命,必须经过一轮考试才行。
他们可以在家中自学,考试过关便算小学毕业。
而且,我虽然不承认他们的功名,但又不是不让他们做官。
在座的诸位,也不可能重新去考。但是必须说明,今后正经读完小学、中学或者考完这些学历的读书人,做官的提拔速度更快!”
“总督是要废除科举制?”解学龙问道。
“怎么可能废除?”
王浩解释说,“现阶段的法子,只适合用于小范围。今后地盘大了,肯定是要恢复科举。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今后的读书人,先小学毕业,再从中学毕业,就可参加道试。
道试录取,便为秀才,若是今后的学校,县镇村吏员出现空缺,缺多少人,便录取多少秀才,而非录取一堆秀才等着做官。”
王浩这个想法其实就是将秀才定位了预备公务员,以及学校招考老师。
缺了就择优录用。
当然现在用的中学毕业,往后科举恢复后,是说不定就要卷到提升为大学毕业的秀才了。
李邦华和苟步励等人对视一眼,都在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
秀才功名就能参加公考,其实并不一定受欢迎。
因为考的都是吏员,大部分士子是看不起吏员的。
“总督,恐怕士子们会不愿意考取这个吏员。”
李邦华说出这个顾虑。
王浩则微笑着说道:“无论文吏、皂吏,只要政绩卓着,便能一直升迁。
士子看不起吏员,是因为一来文吏无法晋升,二来皂吏实属贱役。
只要可以继续升迁,不怕没人当吏员。如今不正是如此吗?便是大明举人,在我治下,都要从吏员做起。”
这也太卷了吧。
这是众人心中的想法。
今后不止科举的同僚,就连官吏中的佼佼者也要来分一杯羹了。
而同时考试就要更卷了。
不过相比之下,大明取士也是很卷的。
这个官吏考试的制度,倒是给一些读书人做官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防止冗官冗士的现象。
明朝进入中后期后,虽然进士都能做官,但好多只是无权无势的闲职。
其中当属京官混得最惨,京城物价本来就贵,还得自己租房子住,又没能力吃拿卡要。
全靠那点死工资过日子,大明的工资,那突出一个低下,养活自己都困难,也不知哪年能获得重用。
而王浩给官吏添加了上升渠道,一定程度缓解了这个弊端。
官府缺多少职位,公考就招几个人,没被选上的自己该干嘛干嘛。
你可以先找其他工作,等着下一次公考,不耽误朝廷,也不耽误自己。
同时,王浩又宣布道:“统一天下之后,若是等着做官的读书人太多,还应当设置年龄限度。
设置致仕年岁,品官之间划分致仕年岁从九品到一品乃至内阁大臣,分为三等。
从九品到从六品为一等,六十岁必须致仕,官吏们也是这个年岁。
正六品到从三品为一等,六十五岁致仕。
正三品到内阁大臣,七十岁必须致仕,首辅可酌情多留任几年。”
首辅有此特权,是为了维稳,不然想崇祯一样随便换首辅,很容易造成国家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冗官冗员。
只要你坐上了龙椅,读书人的适应性很强,别搞得太过分就可以。
比如朱元璋,曾经废除科举十年之久,天下士子除了骂几句还能干啥?
后来恢复科举制,也不是士子骂来的,而是朱元璋自己纠正的。
原因是朱元璋发现科举有弊病,选拔出的官员没有经验,干啥啥不行。于是废除科举,搞举荐制,举荐出的官员一上任就能做事,等于把培养官员的责任交给社会。
谁知举荐制还不如科举,首先举荐上来的官员良莠不齐,其次掺杂了一大堆裙带关系。
朱元璋试图改革举荐制,改来改去也没用,最后还是恢复科举制了事儿。
只要不废除科举,王浩可以由着自己的想法来。
苟步励问道:“今后开科,考秀才、举人、进士,那些《数学》、《几何》也要加入?”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都能在乡试、会试两级科举上加入兵法韬略等内容。
那么王浩今后做皇帝也能。
此时的大明科举,纯以八股取士,考官也只看重八股文,即以四书五经为内容。
王浩改革考试,给吏员考试增添算法和几何,甚至考虑将来恢复科举后也添加这些。
而李邦华和解学龙这种进士出身的也并不反对,因为历代科举内容,本来就一直在不断调整。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结婚准备
科举绝不是僵化死板,明代的国子监,甚至一直使用学分制。
崇祯甚至恢复了武进士。
王浩说这么多,只是提前讲明白,因为今年下半年就要正式调整教育制度。
至于改革科举,等将来攻占南京再说。
教育问题就此讨论完毕,群臣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增添和补充了一些意见。
王浩采纳了一些,又否定了一些后,话题来到了另一个关键点,鼓励工商发展。
谈起这个,李邦华说道:
“总督,若想发展商贸,可在龙泉调整税收,对运来的铁,盐等降低税收,若有需要,还可以进行补贴,鼓励商贾向龙泉运。”
龙泉本来就是一个较大的船运交际点。
靠着泉江河商贸较为发达。
王浩占据龙泉后,因为没有盘剥商贾,所以本地商业活动并未收到打击。
相反,因为攻占的较早,而且县城是和平接收。
没有了太监河大明官吏设置的钞关和私卡,现在的商贸更加兴盛了。
而李邦华的意见,就是希望商贾能运来更多的铁盐等必须品。
王浩到是想盐铁专营。
可是他这里既不产盐更不产铁。
这俩玩意都得从大明的地盘上进口。
而进口货就很怕被限制和垄断。
所以先阶段只能先鼓励商贾冒着风险来运盐铁。
............
二月末,积雪渐消。
进入三月,春回大地,乱民和流寇分别在家里和山里躲了一个冬天,是时候活动活动筋骨了。
与此同时,两广总督、福建巡抚各自发威,大破辖区内的农民军。
阵斩三千余人,俘虏进万农民军。
赣南地区,瑞金县紧闭城门,知县完全不管外面士绅的死活了。
士绅丢的只是田产,他要是把瑞金县城给丢了,那么没得可不只是那顶乌纱帽了。
张胜见久攻不破,便打算换一个目标,试图攻打靠近龙泉和万安的县城,试图和王浩的辖区连在一起。
就在两广总督平定广西叛乱后,广东又突然爆发起义。
起因纯粹是因为两广总督为了练兵,增加了太多苛捐杂税。
而且,总督把官兵带去广西打仗,广东省内兵力空虚,连续有四个县农民起事,其中三座县的县城被攻破。
这种情况,很快蔓延到广西,屡受盘剥的少数民族也炸开了。
那些少数民族,很多都在土司、土官的统治之下。
土官就是改土归流之后,任命以前的土司当佐官,而且可以变相世袭,他们对本族百姓盘剥得最狠。
再加上汉官也要他们进献物资,因此也跟着反叛。
这不奇怪。
两广的防瑶参将,就是干这事的。
两广烽烟四起,总督只得赶紧去灭火。
对了,现任两广总督,是熊文灿。
老熊可不是只会招抚,不过他确实是靠着招抚起家的。
这货靠着招降郑芝龙,顺利升为了两广总督。
而郑芝龙在接受招安之前,劫掠福建与广东沿海,常令官兵疲于奔命。但郑芝龙只对大户下手,甚至还赈济小民。
特别是泉州百姓,穷困者多受郑芝龙恩惠,以至于每次官兵有什么行动,当地百姓都主动为其通风报信。
同时,大量沿海渔民,投靠郑芝龙当海盗。没当海盗的,也在岸上帮郑芝龙运货,几乎遍地都是郑芝龙的党羽。
成功招降郑芝龙的熊文灿靠着郑芝龙扫清了沿海海贼。
当然,老郑也不是白招降的,那边海上的商船,俺们就不客气了。
顺便在兼并一点土地,想必总督也不会介意的。
只能说这两广起民乱,老郑也有一份责任。
北边,巡抚朱燮元正在辛苦练兵。
他的贵州狼兵还没有来,正在路上,目前在努力招募和训练乡勇,
兵备佥事王思任,正在编练水军。
他们虽然诸事倒霉,但有一件事比较顺心。
那就是崇祯撤回了太监,不用再听监军太监和镇守太监在旁边瞎逼逼。
江西镇守太监已经接到皇命,择日就要返回京城,各地太监,都得撤回。
崇祯皇帝,治国就像三分钟热度一般,干啥都一阵一阵的。
文官武将不给力,他就大肆任用太监,甚至让太监掌握军队和工部、户部。
而今三年过去,太监搞得乌烟瘴气,官怨民愤已经积攒到顶点。
碍于民情和官员的愤怒,朱由检又一刀切,召回全部外放的太监。
前线军队的太监监军,工部、户部的太监监部,还有各省的太监监税,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儿撤销。
当然,撤回太监也是暂时的,等发现文官武将不给力,明年就会重新将太监派出来。
并且变本加厉,把太监监军的权利,提升到大明开国以来的最高峰。
大明的剿匪总督,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
全都要听太监的命令。
十分力气得用到八分在对付自己人身上。
简直没法打。
王浩这边,因为诏安没有谈成,但是又保留一丝余地。
所以令莫静然相当纠结
王浩这边,因为诏安没有谈成,但是又保留一丝余地。
所以令莫静然相当纠结。
莫楚楚则不以为然。
她只觉得爱郎说的有道理。
而且崇祯的赏赐真的略显寒酸。
赏赐的财物其实也是次要的,就是给个吉安守备副参将。
真的名不正言不顺,头上还有个婆婆管着。
明代的参将权力很大,往往可以独领一路,佼佼者类似副总兵。
给个这个官职,王浩面子上也过得去。
守备就要弱得多,可能守备一路,可能守备一城,经常归于参将统辖。
而吉安府的这个官职特别有意思,叫“吉安守备参将”。
这是源自明中期,参将、守备还没严格区分的遗留产物。
说明吉安已经很久没打仗了,朝廷都懒得进行改动,一个过时官职还残留至今。
而且这个吉安守备参将,属于流职武官,办公地点在参将署。
一个不入流的官职,还是副的,王浩就算真的要投降,看到这个官职,也不愿意去赴任。
太他娘的小看人了。
趁着现在还没有进入春耕,除了练兵以外还有些时间。
王浩来到莫楚楚的闺房,准备谈起结婚之事。
首先是人家莫楚楚一个女孩子递交的婚书,先表达的情意。
王浩虽然开始并没有对莫楚楚产生什么非分之想,但经过相处也认定了这个事事为自己着想的姑娘了。
既然已经决定娶莫楚楚为妻,那就不能在让人家女孩子来提这件事了。
再加上文武官员,包括自己母亲也对自己的婚事比较上心。
早在王浩彻底占领龙泉县之前,就有归顺的士绅来找自己提亲,但都被他婉拒了。
而这些天随着造反事业越发壮大,归顺的大明文官,如李邦华和解学龙等人,以及苟步励这些元老也都在劝王浩早点结婚。
说实话王浩本来就打算和莫楚楚结婚,但是被他们这么一逼,真有一种被在原位面被家里长辈催婚的既视感。
不过好在他在这里是领头人,下面也都多是劝谏,而非硬逼。
王浩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找到莫楚楚当面表达。
两人的关系,也是时候更进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