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 分类: | 字数:39.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九十八章 士绅投靠
第99章 士绅投靠
龙泉的士绅大族们,此时走到了自己命运的交叉口。
本来寄予厚望的巡抚被王浩击败。
他本人还被生擒。
一时间农兵漫山遍野的撵着官军打。
把周边村镇佃户看的眼热不已。
都知道龙泉出了个大梁王,分田分粮,兴修水利,还建立村学。
被占领的武起,东南,和崇德等半县之地的农民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的。
于是,佃户们开始串联,准备自发造反。
而这里的士绅们也不甘束手就擒,开始编练乡勇。听说解学龙要剿匪,他们立即把乡勇送过去。
而今,解学龙败了,那他们该怎么办?
顺Z(为过审)乡,与东南坊相邻。
这里是龙泉的西大门,也是郭维经的老家五斗江乡的所在地。
是王浩此次扩张第一个要拿下的乡镇。
此时身在乡内脑子正常的士绅们,都知道王浩要协胜之威后必然会占领这里了。
但只有少数人收拾家当逃跑。
大部分人都坐在家里等着,也不晓得他们在等啥。
是想着王浩会心存善念,还是想着自己作恶不大,总会没有逝的。
但他们想要当顺民,还得看王浩让不让他们当。
“老爷,反......梁王的兵来了!”
士绅张铭听后浑身直打哆嗦,在书房里坐立不安,一股深深恐惧笼罩心头。
“有多少人?”
他颤抖着问道。
家仆回答道:
“老爷,有二三百号人,直奔咱们家来了!”
“什么?”
张铭双腿发软,让家仆扶着自己出门,又下令把全家老小召集起来。
当王浩亲自带兵来张家时,眼前已经跪了一地。
王浩先是让手下包围了张宅,随后看着跪地不起的张铭,微笑着说:
“张家可是要从贼?”
张铭跪地叩首,又跪直了拱手道:
“大梁王心怀广大,济世救民,广施仁政,明军部众为祸乡里,老朽家里也被勒索了钱粮,听闻大王赶走明军,老朽感激不尽。”
王浩看着他那副样子,有些好笑,便说道:
“当不得,我就是一个反贼。”
谁知张铭义正言辞地说道:“梁王此举,分田析粮,保境安民,步众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此真乃义师也,怎能呼为贼寇?
老朽虽然愚钝,却也知人心向背,今日不过是投效明主而已。”
“哈哈哈!”
王浩被这个士绅给逗乐了:
“话虽如此,但你可知我如何作为?”
“老朽有所耳闻。”
张铭心中狂跳,心知这一劫是躲不过去了。
他原本还心存幻想,觉得王浩之前分田杀人,只不过是前期用来聚集人心的手段。
而今打败巡抚,势力必然扩张,应该会交好本地士绅大族。
但是看他今日的架势,张家的田地是保不住了。
王浩问道:“牛尾村张家的田地,可愿意分出?”
此话一出,周围农兵们个个拔刀在手,面色阴沉的看着张铭。
张铭脖子一缩,他哪能不知道这里面的威胁之意。
若是不分田,那就别想活。
他的幻想破灭了。
张铭不是没想过离开,但是张家祖祖辈辈在这里落地生根。
除了土地之外还有商铺,林场等祖产。
还有张氏宗祠、张氏祖宅、张家那风水很好的祖坟。
离开之后,张氏家族就是无根之萍。
可如果不配合王浩,张家族裔恐怕要被杀光。
左思右想,张铭磕头道:“老朽愿献出族中田产,世世代代为梁王效忠!”
王浩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弯下腰亲手扶起张铭:
“老先生多虑了,我们有规矩的,你家田产若是不超过一万亩,就只分一半,且不动家产,不过必须减租减息,不允许再用奴仆,需要全部改为雇佣制,佣期五年一签。”
“不用全部献出?”
张铭的语气有些惊喜。
但很快又暗淡下去。
他家地绝对超过一万亩了。
于是,张铭壮起胆子问道:
“若是超过一万亩地呢?”
王浩为他解答:
“千亩以下的家族,若无太大民愤,只用分家即可,一分一家也最多也就二三百亩地。
千亩以上的家族,分一半到八成不等,主要是看民愤,张老先生家风不错,只用分一半出来。
而万亩到十万亩地的,那就不论如何,全族只能保留两成亩地,之后这个氏族必须分家分田,打散到周围的乡镇,
十万亩以上的,只允许保留一万亩地,同时家族必须打散分迁别的省份。”
王浩将自己的分田规矩讲出。
张铭犹豫了片刻,回去将自家的田亩册拿出,恭敬的交给王浩:
“张氏一族,共有田产一万两千余亩地,请梁王视察。”
王浩很满意张铭的作派,便好言安抚道:
“老先生深明大义,我又怎会不顾人情。这样吧,张氏全族,可多留一成土地,以示表彰。”
第九十八章 士绅投靠
多留一成?那也才剩两千多亩地,而且王浩分田还是按照人头分的。
这两千多亩地,还要给族里原本没地依托族田佃佣的族人分,每人两亩地分出去后他们才能分家。
这又要少一批田产,最后自己这个最大的地主在一分家,几个儿子一闹腾。
他还能剩几亩地?
王浩的分田那就是一波连续的钝刀子砍肉。
疼的你不断流血。
张铭已经快哭了,硬生生挤出笑容拍马屁:“梁王真是仁义,老朽感激涕零。”
王浩又说道:“张氏分家后,不计孩童,一户最多十口人。”
“遵命。”
张铭说道。
他不敢不尊。
只是这一分家,人心就散了,他的号召力也没了。
王浩继续说道:
“家奴必须全部释放,愿意分田的,我给他们分田。愿意继续留下的,全部改为佣工契约,今后可不要随意打骂佣工。”
得,还得给家奴分田,又是几百亩地没了。
这招真是丧心病狂,若是能够分田,有几个家奴愿意留下?
把张铭折腾的欲仙欲死,王浩这才笑着说道:
“我手中缺人才,老先生可有靠谱的子弟来我手下做事?”
张铭立刻支棱了起来。
四肢百骸仿佛解冻一般。
他委曲求全可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能做官就不怕没地,王浩闹得太大,江西巡抚击败被捉,朝廷肯定要么剿要抚。
如今国事艰难,多半要抚。
自家子弟跟着招安便是。
当然,若反贼真的夺了天下,张氏就是从龙之功!
张铭挺着腰板,骄傲地说:
“我张氏有举人三位,两位在异地为官,多少从八品,秀才九人,童生、学童无数,愿意追随大王左右!”
王浩点点头。
从八品小官,那就是没有进士了,难怪投贼如此干脆。
不过王浩并不在意,只要是读书人,那就全部收下。
他现在挺缺人的,因为正式扩张期。
王浩打算拿下除了龙泉县城以外的所有乡镇。
让龙泉知县变成一个光杆司令。
而这些读书人,在用他们的同时,也需要考察和观政。
给他们分田时,也需要打散分到其他村镇,否则肯定成为内部隐患。
王浩对张家的投靠非常满意。
而有了张家做表率,附近大部分的地主,都主动把土地献出来。
当然,也有那不开眼的,打算抵抗。
那自然是杀了示威,家产商铺和产业全部充公。
留着用来赏给功臣和拍卖。
地主心里其实也打着算盘,从龙成功自然是极好的,今后招安也能接受。
若是被招安,分出去的土地,可以再通过各种手段抢回来。
反正,现在不能触怒反贼,否则族人都要被杀光。
这些士绅们非但不抵抗,反而主动投靠王浩,不仅任凭发落,而且还提供大量读书人。
实在太有意思了。
接下来只要正常进行丈田即可。
不去攻打县城。
只要县城、州城、府城不丢。
地方官会帮着王浩欺瞒中央,因为丢了县城他们的责任更大!
帮着隐瞒说不定还能混过这两年调往别处。
只要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实际控制整个吉安府之后,崇祯皇帝都还不晓得江西的具体情况呢。
至于官府征不了赋税?
直接上报有乱民流寇作乱便是,反正江西每年都那样,无非递解中央的税收变得更少。
可怜刘汝谔,一腔热血全白费。
他自认为王浩肯定会攻打县城。
但实际上王浩连县城都懒得去。
目前实力还太够,王浩的选择依然是苟着发育。
正常情况下的反贼,做到王浩这种程度,那绝壁要打县城了。
可惜刘汝谔遇到的是王浩。
他的经验和见识全白费。
一腔热血化为无用功。
努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县城什么的没必要现在去占。
他还有大一堆事要忙呢。
士卒的升迁和立功放赏,官员的调动,乡里分田闹出的矛盾,还有新来的读书人的培训。
因为这些读书人,王浩专门又成立了一个部门,训政司。
王浩认为,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
没当过基层官兵的,就不知小兵小卒所思为何事。
没当过基层官吏的,就不知升斗百姓所求为何物。
大明的官,十年寒窗苦读,考上举人进士后一朝外放县令,那就一定会做官了?
除开那些好官不讲,绝大部分都是庸官和贪官昏官。
绝大多数知县,别说治理乡村,连县衙都理不清楚。
自己走马上任,还得聘个师爷来当幕僚,什么都要师爷来出主意。
知县自己中饱私囊,师爷搜刮地方,胥吏欺上瞒下。
虽然地方势力错综复杂,但县令主政一方,若是连一县之地的基本关系都捋不清楚,哪也没必要当这个县令了。
王浩决心设立训政司。
就是为了培训那些读书人。
今后若是做了皇帝,那个训政司会挂名在吏部之下。
主要用来培训各地方主官。
训政司寻常时节里没人,就是个空架子。
但只要今后有官员交接或者新任举人进士来做官。
就会启动。
知县交接要延期三个月。
这三个月里,新任知县需要观政现任知县的做法。
同时讯政司会在本县抽调一位村长,一位优秀士官或军官,一位本地知名的商贾进来。
这些人都没有俸禄。
但是如果被这个训政司给选中,会在各自的履历上添一笔。
不要小看这添一笔。
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
这些人唯一的用处就是给本县新任县官澄明本地的农事,兵事和商事。
三个月不够让一个读书人学会种地,练兵和经商。
但是足以让他了解本地基本生产运行逻辑。
如村长会告知本县的特产作物,以及本地的水利设施情况。
这些是瞒不住的,水利和作物是关乎村长自己的政绩。
只要给本县新任新官讲的好,他是能在履历上留一笔的。
这可就超出同行太多了。
士官和军官也是。
被选中后,他们要交代和澄清的本地的匪盗,军队建设等事情。
这些同样是无法隐瞒的情况。
被选中后,士官或军官也能在履历上添一笔,以后升迁肯定超过同辈。
商贾是唯一没有政绩的。
但本地最有声望的商贾被选中了,那他得到的好处不比前两位差。
训导司做的就是这些,快速让地方主官了解本地情况,避免上任后一谈糊涂。
以往知县要有作为,需要下大力气和本地豪强接触,还不一定有用。
王浩则是人为改变这一目的。
可能在执行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私心所造成的情况。
这就足够了。
有了信息,才能做事。
除非训导司选上了的全是庸碌之辈,说上来的情况全是自己主观臆想。
不过那也是百年后的事情了,王朝进入中后期,王浩也铁定入土了。
他想改变了也无能为力。
............
莫静然的书信,被家仆带着一路带到了南京城。
他的同窗好友,郭维经此时正在担任南京监察御史。
家仆找到郭维经的住所后,立刻登门投拜帖子。
郭维经得知是同乡好友来信,高兴的接待了家仆,打发他一串铜钱后,拆开信封观看。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
龙泉县居然出现了反贼,还差点攻破县城,而幸好有一位士子被裹挟进去,夺取了大权。
现在莫静然求自己帮忙为这个士子上一封奏折请求诏安他。
还在信封里提及了许多这位士子的好话。
郭维经觉得有道理,便写了一封奏章,递交了上去。
同时,他不知道的是,解学龙兵败的消息,也一并递交到了京师。
书中马上要进入冬季,要发展的剧情我想了想还有挺多呢。
首先是解学龙和李邦华要处理,该收的的收。
还有就是各地的发展,朝堂的反应,六修的诏安书,朝廷的诏安,一些日常,还有王浩可以也会结婚。
至于接不接受诏安这个我还没想好。
暂时不会有仗打了,解下要围绕诏安来写,反正主题是这个。
地盘的扩张和发展也要写,瑞金的张胜也要交代一下,还有逃跑的张有田……感觉要写的还有好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