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 分类: | 字数:39.8万

第一百章 李邦华投靠

书名: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字数:4429 更新时间:2025-05-15 09:43:04

第101章 李邦华投靠

李邦华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

“言卿,你觉得大明现在的情况如何?”

解学龙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

“国事艰难,光我江西一地便有几十起乱民贼寇作乱。”

何止是艰难,简直是太艰难了。

萍乡县反贼,攻破县城,杀死县令,杀死地主,开始暴增。

都昌县反贼,即将攻破县城!

瑞金县的何志源,被解学龙打进山里,躲了起来。

在派出的探子得知了巡抚兵败的消息后,立刻准备出山。

张胜也在王浩这里借了三百人准备回瑞金再度起事,算是第二根据地吧。

张胜有熟练的分田经验和领兵能力。

有一定的独当一面的能力,就是有点激进,王浩给他派遣了一位副手,分田元老钱茂才。

农兵挑的是第一大队胡一刀的手下,谢志明。

一帮人准备杀回瑞金。

这次已经没人可以拦住瑞金田兵了。

以上这些反贼,如果解学龙没有兵败,那是根本蹦跶不起来的。

要么被杀到山里不敢出来,要么直接被他剿灭。

然而现在他自己已经当了阶下囚,江西无人再能镇压反贼,已经陆续丢了三座县城。

跟攻略县城的反贼比起来,王浩显得是那么可爱无害。

至少现在对当官的无害。

四川方向。

张献忠一度逼近重庆,然后就踢到铁板,被秦良玉带兵撵回去了,真是毫无招架之力,这个冬天是再无力征战了。

河南,湖广方向。

众多反贼流寇抢掠河南、湖广多地,裹挟无数,粮食充足。

陕西、山西持续旱灾,连续六个月不下雨,反贼割一茬冒一茬。

一茬一茬的往外冒。

崇祯皇帝,终于拨款赈灾,而且用的还是私房钱。

这是崇祯第一次用内帑办公事,也算非常难得了,之前的明朝皇帝坚决不干。

............

李邦华一阵叹息:“国事艰难,积重难返,大厦将倾,人在屋内,拆屋毁瓦,就连我,也在做此等事。”

解学龙不明所以:“孟暗先生何出此言。”

解学龙担心李邦华真的从贼。

而李邦华却道:

“我家在我考中进士之前就家道中落,只能卖地供我读书,最后卖得只剩下六亩田。

祖母过世,棺材都没有,用稻草裹着偷偷下葬。

而今,我家良田以有千亩,皆是乡里村民投献,为的就是避免给官府交粮。

我罢官归乡时,主动上交田赋,吉安知县竟亲自把粮送还我家。”

解学龙无言以对。

他家情况也差不多。

李邦华又说道,“那王浩却不同,他把税收纳粮看的很重,分地主田产,先要没收充公。

他大可以给自己留下上万亩的地产,但他自己只留下一百亩地。

这些地都佃出去,佃户给他交了租子后,他还要用剩下的粮食去纳粮。

那王浩自己带头,余下贼众皆是如此。”

解学龙感慨道:

“京畿皇田,成祖皇帝的时候,每年也要缴纳田赋。

成祖以身作则,皇帝也要交粮,天下官员自然也得交粮。

可成祖驾崩之后,皇田就再没有纳过粮。上行下效,勋贵文武,又有哪个愿意纳粮?”

不纳粮的士绅太多,投献士绅逃避苛捐杂税的农民也太多。

整个大明,在官府黄册上记载的人口居然在不停的萎缩。

能收税的人越来越少,要缴纳的税却越来越多。

粮税,辽饷,火耗,杂赋......

士绅大族不纳粮全部转嫁佃户小民。

导致大明能收的钱粮不仅远比不上北宋,甚至南宋都比不过。

宋收税是收的真狠,而且还能收到朝廷手里,不然从哪来的钱粮跟西夏,辽国,金国,蒙古对抗。

李邦华听了解学龙的话,苦笑道:“士绅太多,我家里不纳粮,别个家里会纳粮?士绅都不纳粮,国库哪能不空虚?”

解学龙闻言:“先生莫不是真要从贼?”

李邦华的语气有些幽怨:

“吾有次心,在朝为官,处处被掣肘,无法做事。

反倒是此间一反贼居然行事光明磊落,却有那枭雄之姿。

在此做事,处处通畅,不受阻碍,没得朝廷上那些给你下绊子拖后退的人。

而那王浩清丈田亩,若是能坚持两三年,半个江西,甚至整个江西都会是他的,到时必成尾大不掉之势!”

解学龙仍然嘴硬道:“朝廷可再派大军征讨。”

李邦华却摇摇头:

“没钱了,北方流寇,辽东的鞑子。朝廷的士卒粮饷,要么拿来对付流贼,要么拿来对付鞑子。

江西贼寇,只能靠地方官征剿,言卿身为江西巡抚,难道还不了解这里的情况?”

解学龙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只是不想从贼,也不想直面而已。

从贼他心有不甘,也放不下面子。

毕竟他是被王浩给打败的。

第一百章 李邦华投靠

李邦华也不知该说什么,王浩的行为和施政,他看得越多,就越有投贼的冲动。

因为,王浩在做实事,都是李邦华一直想做,却又不可能去做的事。

但他又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投贼,他是前任兵部尚书,他的父亲和兄弟,还在大明的统治之下呢。

在这里又闲的无聊,而外面的乡镇每天又忙的热火朝天,李邦华很想投身其中。

解学龙沉默,往后只是每日闷在屋里看书。

而李邦华却是在经过两天的纠结后,前去拜见王浩。

.........

而王浩此时,正在处理新占地盘的一些琐事。

所谓琐事,无非就是扩张期间,有些地主反悔和外地佃户们闹出来的。

龙泉这里,分田后地主们总体还算老实,毕竟自己就在反贼的地盘上讨生活。

想反悔也不敢,多是还仗着以往的身份欺负以往的佃户和打骂被改了身契的家奴。

刑房已经派遣了人前去调查。

而比较重要的,是龙泉之外发生的事。

和武起镇相邻的万安县、

那里的佃户农夫们看到或听说隔壁的秋赋不仅丰收,而且交的粮也少。

一个个羡慕得要死。

佃户和自耕农们私下串联,在王浩还在消化地盘,还没来得及扩张时吗,就推举出一个代表,悄悄地来到龙泉县,来求王浩到万安县分田。

“草民周成,拜见梁王。”

周成跪地磕头,说着戏文里的词汇。

“快快请起。”

王浩连忙扶起周成,问道:

“周兄弟有什么事找我吗?”

周成说道:

“好叫梁王得知,小的也读过两年村学,几年前家里也有几亩地,后来恶了地主,卖的卖,赔的赔,如今已沦为佃户了。

今年旱的严重,乡亲们都歉收了,还被地主催租,好多弟兄们家里都揭不开锅,都开始卖儿卖女了。

俺们那的佃户都盼着大王您过去,都想跟龙泉一样过好日子。”

王浩很是高兴,他的名望已经传播到外地了:

“大家都这样想?”

周成说道:“当然,大伙都盼着梁王去俺们那里分地。

只要梁王过去,小的这条命都是梁王的,从此水里水去,火里火去!”

民心所向。

王浩很满意,便说道:

“我这里又是农收的又是给百姓修屋子的,还要拆掉以前的陷阱和羊马墙,暂时需要巩固一下地盘,走不开人,不过我可以派遣官员和农社社员帮你们自行组建农社去对抗地主。

到了哪里先让地主降租!还有印子钱、高利贷,利息太高了不合理,你们借的钱粮都可以不认账!

待我修整一番,就带兵过去给你们分田!这期间你们先帮我记着,哪家地主配合,哪家不配合,等我过来时在一起算账!”

周成大喜:

“多谢梁王!”

第二天,周成带路,引着农社骨干和负责丈田的钱长乐带着十几个农兵,来到了隔壁的万安县。

开始迅速组建起农社,佃户踊跃加入不说,许多自耕农也参与进来。

也不是不给地主交租子,只是今年歉收,佃户先要留够自己的过冬口粮,剩下的才给地主送去。

说实话,就今年这个产量,留够自己过冬的,给地主的就剩下多少了。

而且,以前借的高利贷,印子钱,全部都不认账了!

除了对抗地主,农社还开始对抗官府。

坚决不承认地方征收的苛捐杂税,只交了秋赋和辽饷。

这下子,连小地主都愿意加入农社了。

那些富农和小地主门,是不愿投献土地的,一旦投献就得给人做佃户,因此成为给官府纳税的主力。

他们加入农会,就是为了抗税,因为地方苛捐杂税,已经超过了朝廷正税。

富农也具有拉拢的可能。

前提是,他们家里没有举人,举人可以逃掉大量杂派和丁役。

“这帮泥腿子,真是反了天了!”

一位士绅老远按捺不住。

但是钱长乐是王浩的人,他担心杀了钱长乐引来王浩报复。

那可是连巡抚都击败的反贼呀!

所以他不敢攻击王浩的人,但是拿租佃自家田的佃户开刀的胆子还是有的,并且很大!

这厮举族出动男丁,带着家奴,直接暴力收租,给不齐的上棍子就打。

竟然一口气打死了三个佃户。

这下可好了。

直接引起了众怒。

都不用王浩去派兵。

在钱长乐的指引下,五百多个新加入农社的佃户与自耕农,一起发力攻包围了那家士绅。

那地主被吓尿了,被佃户们冲击宅子里,拖死狗一般将全家暴打一顿后拖出来公审。

审完直接吊死。

众佃户皆拍手叫好!

王浩本想慢慢来,先发展农村势力,接着锻炼基层官员,顺带掌握乡村地主的资料,以进行甄别。

可是,处决了士绅地主后,农社又一次控制不止了。

和当时张胜学王浩在瑞金一样。

经过这次吊死士绅的行动,佃户们彻底压抑不住了。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

这一吊死地主后直接引爆了他们的心头火。

佃户因为农社而迅速团结并行动起来,连续杀了好几个民愤极大的大地主。

接着,没有加入农会的佃户,也开始自发起事杀灭地主。

钱长乐眼见时态失控,急忙派人去求王浩派兵镇压。

真要是放任下去,万安的农社佃户们就成了专杀地主的贼寇而不是义军了。

而李邦华在见王浩时,王浩就是在处理这件事。

但在他处理事务时,突然又有人来报:“总督,那位李老先生求见。”

“李老先生?李邦华!”

王浩大喜:

“快请他来……算了,我亲自来迎接!”

王浩快步跑出去,却见一个李邦华正袖手站在门口等候。

“李先生快快请进!”

李邦华挺意外,居然是王浩来迎接自己。

不过虽然简陋的把戏,李邦华却非常受用。

他知道王浩这是看重自己。

进门之后,王浩给李邦华到上茶水,还没来得及发问。

却听得李邦华先问道:

“先生觉得大明能彻底剿灭流寇吗?”

王浩一愣,随后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难,不解决安民问题还有哪些苛捐杂税,流寇就剿不灭。

山西、陕西又连年大灾,朝廷非但不赈灾还继续在两地征收重税,农民哪里能活得下去?

除非把两省农民全部杀光,否则流寇永远都剿不干净。”

事实上,北方的某些情况,远比王浩说的更加严重!

早在天启年间,就已经是起义不断了。

山西,河南,有官员上奏辖地足有九成田亩全部抛荒,地里长的都是杂草。

徭役,征税相当严苛,被士绅官员搞得家破人亡者只能逃往他乡。

土地抛荒后,官府施行连坐法。

一户连坐十户,邻居连坐完了,又连坐亲戚。

富户交钱应役,穷人只能逃跑,有些村镇甚至变成了无人村,无人镇。

而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苛政,那就要从买官卖官说起了。

很多本地官员,从知县到知府,不是进士出身,多为贡举买官而来。

那京债利滚利,上任之后必须盘剥,否则很难利滚利能滚到让知县都恐惧的存在。

河南,陕西,山西,许多大县,被搞得八成以上土地抛荒。

李邦华又问道:

“梁王打算如何成事?”

王浩伸出左手,张开五指,随后握紧成拳:

“很简单,人多力量大!拉拢大多数,打击一小撮,以多欺少,则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