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 分类: | 字数:39.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零一章 刷解学龙的好感度
第102章 刷解学龙的好感度
李邦华听得王浩的话,便问到:
“可否详细说来。”
“大明之所以能有今天,除了各种天灾人祸以外,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物料被长期掠夺和垄断有很大的关系。
(我都不敢用生产Z料来形容了,九十八章普普通通的分田被审核批映射TG以前的打土那啥分那啥,现在我改了两三次了还是不通过,我怕不是被盯上了)
“田产是生产物料,工坊也是生产物料,矿山盐田……这些都被士绅大族垄断。
他们可以逃税避税,可以倾轧佃户农民,可以转嫁小民。
于是,国家的财政匮乏,百姓食不果腹。”
“生产物料......李邦华反复品味,随后又问道:
“资源分配和生产能力又是什么?”
王浩继续向他解释:“生产能力,就是百姓和小民们创造的财富,如粮食,手工作品,布匹等。
资源分配,是指农民佃户和市民所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被国家集中起来,再通过各级官府回馈给百姓。
修桥铺路,收容孤寡,(朱元璋建立了不少官办济良院)兴修水利,修建城池,巡防捕盗,抵御外敌……这些都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李邦华的眼前一亮,这根本是在讲明了一个国家如何运转的原理!
这样的人,真的是一个尚未冠礼的少年吗?
看着正在侃侃而谈的王浩,李邦华的呼吸开始沉重:
“你打算什么时候打下龙泉县城?”
王浩答道:“暂时先不打县城。”
“为什么?”
“目标太大,会引发关注。”
李邦华没有对此做出评价,而是又问道:“那你打算何时攻略州府。”
“等地盘扩大到三五个县后,再有万余精兵,快则明年秋收,慢则最多两年之内,必取吉安府城!
在发展一到两年,囤积粮食,操练士卒,广招工匠,打造火器,以待时机,便拿下南赣地区,进而在拿下整个江西。”
王浩说道。
李邦华又问:“占据江西之后,你准备攻打哪个省?”
王浩回答说:“北上可进湖广,但那不是我的第一目标,南下广东福建会更好一点。”
“不先打南京?”
李邦华面带微笑。
王浩的表情有些玩味:“打下南京,我岂不是成了天子第一号反贼?打它干嘛,还不如去占了四川。”
李邦华半开玩笑:“你若能占领江西,就已经是天字第一号反贼了。”
“那还是不一样的。”
王浩解释道,“南京毕竟是大明两京,若是打下南京,就是威胁江浙和整个南直隶,皇帝老子肯定不会放过我的。
但是只要我不打南京,不去碰江浙一带,甚至不去碰湖广,朝廷的首要征讨目标,就肯定是以流寇为主。
他朱由检若是敢调集大军征剿江西,半年之内打不下来,流贼和鞑子就能攻破京师!
就算是朝廷真有有识之士,打算趁我羽翼未丰想要调遣边军入江西提前灭我,我也不怕。”
王浩负手而立,自负的说道:
“他敢调边军,我就敢进湖广!
四处杀地主分田,然后裹挟民众,一路走一路杀!敢围住堵截我,我便入山打游击!”
古代军队不允许随意调动,必须要有官府或皇帝的允许才行。
客军是决不允许私自到别的省的。
所以王浩只要出了江西,接下来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到那时他既可以一路杀地主抢粮食,毁掉大明的驿站,码头,甚至包围和攻灭一些小县城,让大明的政令走不到湖广,一路毁坏大明的基层。
也可以继续尝试继续打下一块地盘,尝试经营。
实在不行,还可以进山打游击,方式多种多样。
这个说法,李邦华非常认同。
江西距离北京太远,而流寇和鞑子又太近。
崇祯只要脑子还清醒,就得先把江西放一边。
李邦华突然沉默不语,不停的摇头叹气,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似乎在纠结着什么。
良久之后,李邦华才一声叹息,拱手作揖说道:
“恨不能早日得遇明主,孟暗,拜见主公。”
王浩大喜!
他知道李邦华的本事,这可是个能臣,并且他本人在吉安的声望极高。
他一投靠,还怕没有人才来投?
并且今后拉拢士绅也更容易了。
当下挟住李邦华的手,激动的说道:
“我得先生,胜得十万雄兵。”
李邦华很谦虚的说道:
“不敢当,不敢当。”
............
得了李邦华,王浩的心情很是愉悦。
不过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钱长乐哪里,还等着他处理烂摊子呢。
其实倒也不是钱长乐的错,主要是王浩考虑不周,低估了万安哪里农民的积极性和士绅的压迫。
在看完来信后,王浩决定再抽调一些骨干,先去把农民的情绪控制好。
第一百零一章 刷解学龙的好感度
在派遣李来顺的第二大队过去镇场子。
趁热打铁,利用分田的机会,直接暴力夺取田地。
开始直接分田,反正龙泉这里的田基本也要丈完了。
士绅们也很配合,现在要去没有百姓基础的万安,正好军队可以为依仗。
既能镇压士绅大族,又能放在农民暴动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也是为了哪里新建的农社必须听话,确保是自己人在带领,而军队也能为他们立威。
军队越界,从龙泉赶到万安。
把万安知县吓了一跳,赶紧紧闭城门防止贼军攻城。
同时一边通知县内士绅大族捐献钱粮提供民壮守城。
一边暗中派出差役去打探消息。
万安知县是申芝芳,字素公,明嘉定县罗店镇申家楼人。
天启七年中的举人,崇祯四年的中进士。
《万安县志》记载:申芝芳于崇祯四年到任万安知县后,为政注重大局,宽严相济,务求其宜;饥荒之年,积极于县城四门施粥,全活无算;礼贤下士,乐于奖掖后进,造就良多。
是万安县历任县令中的佼佼者。
离任后,县民为建生祠,立去思碑。
崇祯上吊后,申芝芳与同乡施凤仪一同潜归南方。
此后,施凤仪投身福王,辅佐史可法镇守扬州,最后在抗击清兵的战斗中以身殉国。
申芝芳则隐居乡里,杜门读书,不事清朝。
又是一个忠臣能官。
但他和刘汝谔一样,只是文官,没有什么带兵能力。
不然也不会是他的同乡去跟史可法守城。
王浩派兵过来,申芝芳一点办法都没有。
解学龙在他县城里留下了不少军粮,申芝芳一直好好保存着。
直到解学龙兵败被俘,他才警觉起来。
解学龙在他这里留下了大量粮草,但又没有派遣多少军队,简直就是一个大宝箱。
万安城高池深,防御力量只要稍微征调一下民壮就能守城。
但出去野战就别想了。
申芝芳派出的差役,从城墙上做吊篮下去探查完毕后,又坐着吊篮上来向申芝芳汇报:
“报!大人,反贼正在乡间分田分粮,还处死了几家士绅。”
差役跪在地上,向申芝芳汇报自己的所见所闻。
万安这里,分田分出了连锁反应。
这边的农民自发行动还没有处理好,万安其他乡得知了王浩来万安分田,也开始行动起来。
一传十十传百。
很快便直接传播到了泰和县的边界,又传播到府城之外,向南又传播到大山边缘。
知县申芝芳对此无能为力。
巡抚自己都被活捉了,他一个不知兵的知县又能怎么办呢?
万安的大地主们被吓坏了,之前不愿减租减息,如今自动前来献出土地。
只希望保住性命,保住钱粮和少量土地。
从龙泉士绅手上得到了许多读书人。
王浩简单培训和观政后提拔为基层书吏,许多都被派往新占的地盘,各级官员再次出现短缺现象。
他们大部分是童生和学童,少部分是秀才,以前不可能做官的,现在却看到做大官的可能。
贪污的心思都被淡化,只想着让王浩赶紧继续扩大地盘,继续往上面升官。
甚至造反的心情比王浩还急切。
万安县没多久,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地盘。
申芝芳都傻眼了,转眼之间,他的辖地就正剩下三分之二了,并且还在继续缩小。
幸亏今年的粮赋都收齐了。
但申芝芳发愁的是明年该怎么办?
王浩开始在万安布局时,李邦华也没有闲着。
他投靠王浩后,首先的任务是劝说解学龙归顺。
解学龙也是个难得的能臣。
但这家伙心气高。
历史上他可是自杀殉国的。
让他就这么投降王浩那是不可能的,他可是败在王浩手里的。
他自己抹不开这个面。
李邦华将自己劝说解学龙的事情娓娓道来。
王浩听后,感觉自己对此也没什么办法。
解学龙这人说实话不是在他的必收名单上。
远没有李邦华重要。
但若是能收为己用,倒也可以。
正处于扩张期,他现在确实缺人。
而李邦华则了解解学龙的心思。
他知道解学龙是顾及颜面,所以不肯归降,只愿求死。
于是他给王浩出了个主意,让王浩当夜带着一坛好酒,亲自去软禁解学龙的院子秉烛夜谈。
先不跟他聊劝降之事。
等喝的半醉,在和他聊起兵事来。
先是尽夸他此次作战的布置,然后在跳出一点刺来。
喝的半醉的解学龙当时就上头了。
和王浩开始争辩起来。
俩人几乎是说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才尽兴而去。
第二天晚上,王浩接着来,还是一坛好酒,几盘好菜。
又是一夜秉烛夜谈,从上次没谈完的细节开始延伸,从战场配置再聊到大明朝堂。
解学龙话匣子被打开,趁着酒劲开始痛骂朝堂的奸臣当道,吉安镇守太监各种不干人事。
运粮筹措时老是给他拖后腿。
就这样骂了半夜,王浩先是附和,接着又表面自己的态度和施政方针,以请教的语气向解学龙讨问。
如此这般,反复三次,解学龙对王浩已有很大的改观。
好感度飙升。
李邦华的这个计策很简单,也很奏效。
偏见来源于不了解。
那么增加信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人互相了解。
酒是疏通关系的良药,在辅以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在聊天争辩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和对方互相佐证,有时候又开始争辩。
那关系自然开始蹭蹭蹭的往上涨。
终于在第四天,王浩看时机成熟,便提出请解学龙归降自己。
解学龙端着酒杯,沉默了片刻后,终于还是点了点头,同意归降。
他又不傻,怎么会不知道王浩真正意思的什么,
只是和他聊的太尽兴,并且人家已经是第四天。
诸葛亮还之让刘备三顾茅庐呢。
王浩这版礼遇。已经给了他很大的面子了。
他不得不接住。
否则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归顺王浩后,解学龙觉得要先做出一番贡献来。
于是便找到李邦华,和他一起向王浩请示,要去龙泉县说服刘汝谔归顺。
王浩听后很是惊讶:
“二位有把握吗?那刘汝谔可是好端端的在县城内待着,况且我们制定的路线是暂时不去攻打县城啊?”
解学龙说道:
“主公,说服刘汝谔,和我们向外发展的战略并不冲突,龙泉县城城高池深,若是能兵不血刃拿下,我军今后作战亦是有多了一份保障。
再有明军讨伐,主公不必再大兴土木建羊马墙,也不用让百姓全部迁到一个地方,直接坚壁清野,躲进县城便是。”
李邦华也说道:
“是啊,总督,劝说刘汝谔归降,只要他归降,在把县衙里的人给换成我们的人便是了,这样县城还是大明的县城,但人确实我们的人,这样也不会引起朝廷的注意。”
王浩当然担心二人进了县城后就不在回来了。
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若是心中无这点气度,往后怎么做皇帝》
李邦华和解学龙说的都有道理。
如果是他的人在控制县衙,那么今后确实更加方便,练兵征税也更容易。
只要瞒着朝廷便可。
于是,王浩便同意了两人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