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 分类: | 字数:39.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零二章 游说刘汝谔
第103章 游说刘汝谔
龙泉城外,李邦华和解学龙乘坐着小船,上岸后在十几个士兵的护送下,来到了龙泉县城外。
城内,刘汝谔还在维持城中秩序。
大体还算有效,县城突然还处于粮食管制状态,但秩序明朗,无人胆敢作乱。
刘汝谔整日倭刀不离手,巡查街坊,镇守县衙。
忽然,一个差役跑来,慌张跑来,并大呼小叫道:
“县尊,不好了,反贼杀来了!”。
刘汝谔浑身一震,忙问道:“反贼要来攻城了?”
差役扑倒在地:“不是,只有十几个人,领头的好像是两个读书人,小的认得一个乃是前几日来龙泉剿匪的巡抚大人。”
“解巡抚?”
刘汝谔难以置信。
难道是解学龙逃出来了?
刘汝谔连忙跑去城楼,果然城外只有个两个人,而跟随来的其他反贼远远地站在城外。
刘汝谔看的清楚,其中一个正是解学龙,另一个居然李邦华。
“快,吊他们上来!”
刘汝谔下令道。
解学龙和李邦华坐着箩筐登城。
刚从箩筐里下来,刘汝谔就焦急的问到:
“下官见过巡抚,见过孟暗先生,二位可是从反贼哪里来?”
他还不知道解学龙和李邦华到底是以什么身份来的。
还抱着一丝侥幸,认为解学龙是李邦华解救出来的。
解学龙和李邦华拱手道:“正是。”
“这......反贼,那王浩怎么说?”
刘汝谔问到。
解学龙和李邦华看了看周围围着的兵卒,随后又看看刘汝谔。
刘汝谔也明白了他们的意思。
知道这里不是什么说话的地方。
二人肯定另有消息要告知。
于是便对他们二人说道:
“二位请跟我来吧,到县衙再谈。”
一行三人来到县衙。
刘汝谔屏退左右。
为二人沏了两杯茶后,刘汝谔这才问道:
“二位先生,是投靠了那反贼王浩对吧。”
解学龙和李邦华对视一眼,随后点点头:
“没错。”
刘汝谔还存着一丝幻想:
“二位定是被那王贼所逼迫,现在没事了,二位已经脱离了那反贼,不必在受他的胁迫了。”
刘汝谔说着便端起来茶杯,小饮一口。
李邦华叹了口气,说道:
“非也,我等是主动投靠的。”
此话一出,刘汝谔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
“这......这又是为何啊!二位先生乃是国之肱骨,怎么能投贼呀!”
刘汝谔痛心疾首道。
解学龙则放下手中茶杯,说道:
“士雅,(刘汝谔表字,我实在查不到,随便编的)我等今日来,是来劝降你的,这龙泉城,已经多日没开门了吧?
如今县城外已经没有一寸土地是大明的了,城内百姓,生活多有所困,还是投降了吧,我主已经同意让你继续做龙泉知县。”
刘汝谔冷哼一声道:
“哼,龙泉外,万安,泰和,赣州府,湖广皆是大明之地,包括本官脚下的龙泉县衙!还是大明的!你一个降官,有甚资格说我!”
解学龙被刘汝谔嘲讽,闭眼摇了摇头:
“士雅,你因为我是因为怕死才投降的吗?实话告诉你,若是一般的贼寇,无论对方怎么劝降,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投降他的,但是那王浩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
刘汝谔质疑道。
解学龙玩味的看着刘汝谔:
“话说,士雅,这王浩可是你龙泉县弄出来的,他王浩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你刘汝谔应该清楚才对啊,毕竟是你弄出来的。”
刘汝谔显示一怒:
“那王浩是走他爹王霸强的老路,那王霸强之所以造反是因为上一任龙泉知县还有本地大族闹出来的。
本官今年才到龙泉,刚一上任就听得那王霸强作乱,我只能派人领兵灭之,怎么能说是我弄出来的!”
刘汝谔说完后,也心虚不易。
王浩的时政方针,他是了解过的。
可以说是很对他的胃口。
这位可是在任时一口气处死了包括陈书户在内的四十多个贪赃枉法,鱼肉乡里的官吏。
虽然这一世因为王浩的缘故,刘汝谔没能按照历史轨迹清理县衙,但在机会来临时,还是果断出击拿下了陈书户。
足以可见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
这样一个正直且简朴的人,在越了解自己的老对手后越来越强,已经不是自己能对付后。
心中不甘是在所难免的。
只是如今被上官劝降,刘汝谔自是心有不甘。
二位若是执意劝降,那本官没什么好说的,只能拿二位当贼寇抓了了事。
刘汝谔态度强硬。
而此时,一直默不作声的李邦华开口了。
他放下手中茶杯,说道:
“士雅,你觉得现在的大明怎么样了。”
刘汝谔一愣,他很想辩驳两句。
但自知在两位曾经的上官面前,扯那种欲盖弥彰的谎话是没有用的。
第一百零二章 游说刘汝谔
于是,沉寂了半天后才说道:
“积重难返,国事艰难。”
多的他也不可能说了。
而李邦华却说道:“唉,士雅,大明要亡了你知道吗?”
刘汝谔不信,反问道:“哪有这么严重。”
李邦华叹了口气:“你才为官一年,自是不知。
这陕西、山西二省的民乱,朝廷清剿了几年了,农民军确实越剿越多。福建、广东、江西、湖广,也接连爆发民乱。
闽西、赣南现在还没平,北直、山东、河南的白莲教,剿而复生,除之不尽。
辽东又在天启年间就被鞑子占了,年年叩关。
朝廷没钱,增赋加税,而今只有辽饷,以后怕要征剿饷。你觉得,这是不是到王朝末世了?”
刘汝谔沉默以对。
李邦华继续说:“如今的江西,若是也和陕西,山西那样降下一场天灾,你信不信,到时必定烽烟四起!
山西、陕西二省,流民所过之处,能将一整条路上的一切给清空,土地给犁成一条光秃秃不长不见一丝活物和绿色的黄土。
前面的流民把树皮,草根,能抓到的小虫子给吃完了。
树没皮不活,草没根也不过。
那后面的流民走过去,就啥也不剩了,只能易子而食!
换孩子吃啊,那就是锅里的一餐肉!
单反有人倒下,眨眼见连白骨都不剩了。”
见刘汝谔还不答话,李邦华只能继续说道:
“我知道士雅你看不惯王浩分士绅大族的粮食,可你有没有想过。
王浩自然是损害了士绅,但也只是夺了一些土地而已。
那陕西的流寇,他们倒是不要土地,却要抄家灭族,把钱粮给抢光,把家奴、佃户、平民全部裹挟从军。
就像蝗虫一样,越滚越多,吃完一个县,再去下个州,过境之后几成白地!”
李邦华继续说道:
“和那些流寇相比,王浩已经算是相当的克制了,毕竟只是分田而已,剩下的减租减息而已,并不残害士绅,这不是士雅你一直想做却又没做成的吗?”
刘汝谔终于动容,可能是联想到自家遇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他是真的想做事的。
崇祯也是真有意思,能干事实的能臣全部扔在外面。
自己身边留的全是不敢做事的。
当然,这样不能怪那些大臣。
不做事就不会犯错,你犯错就不会被革职法办。
以崇祯那乖僻的性格。
真的是难伺候。
这里,其实不少史学家认为,崇祯后期频繁的更换大臣和首辅,主要是被袁崇焕给坑怕了。
当时,袁崇焕以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为自己换来了,督师蓟镇、辽镇、莱登镇、天津卫,共三镇一卫的权力。
几乎整个京畿地区的军队都交给袁崇焕一人。
并且袁大人要求崇祯不派监军,不设巡抚。
当时还是少年天子的崇祯也答应了。
给袁崇焕开了这个先例。
以往,根据明制,凡在外统军地人必要设定他官加以牵制,尤其是粮饷分配更是要多人过目,以防情弊。
但袁崇焕向崇祯要求不设御史,每年六百万两银子的军饷分配由他一言而决。
换言之,就是他自己可以决定朝廷七成的财政支出,不需要别人监督。
不仅如此,袁崇焕还要求撤销其他辽东官员的专折奏事权。
因为他希望崇祯在辽事这个问题上只听他的话,只相信他一个人,所以最好根本不要让其他人有说话的机会。
于是,崇祯撤销了除了毛文龙外辽事上所有文臣武将的尚方宝剑。
满桂、赵率教和三镇巡抚、经略们地尚方宝剑,全部被撤,崇祯让他们有话都去跟袁崇焕说。
崇祯表明了他只听袁崇焕地一面之词的姿态。明确告诉大家不要来告御状。
后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被砍了,崇祯也只是不在意的过问一下。
砍了就砍了。
在然后,就是五年平辽平到北京城了。
被袁崇焕给坑了这么大一个祸事,崇祯从此估计是应激了。
动不动就把大臣下狱,革职,乃至处死。
终于,他的内阁最终变得一个敢做事的都没有,因为做事就要担事。
崇祯不愿意担事,让手下大臣背锅。
谁提出的建议,谁去做,搞砸了,那就别怪朕无情了。
就这么个工作环境,你说大臣们该怎么办?
最终也就造成了现在这幅摸样。
刘汝谔是个想做事的,他一来龙泉县,就是带着自己的政治抱负来的。
可惜只做到了第一步,就摊上王浩做大。
不得已被迫停下。
............
说到这,其实刘汝谔已经心动了,但还是摇摆不定。
他可是下令袭击王霸沟,导致王浩的老爹王霸强身死的人。
还把王浩他爹的尸体挂在城墙上示众。
这样的杀父之仇,谁敢保证自己投降后不被报复?
面对刘汝谔的顾虑。
李邦华哈哈一笑。
他说道:
“士雅不必担心,我主不是这种心胸狭隘的人,若是不信,你们二人见一面便知。”
“真的?”
刘汝谔将信将疑。
杀父之仇都能谅解,这得什么胸怀啊。
............
与此同时,紫禁城,文华殿。
崇祯皇帝召集内阁和六部大臣议事。
如今的大明朝廷,已进入温体仁时代,阁臣有一大堆:温体仁,钱士升王应雄,文震孟,何吾驺,张志发……
徐光启不幸病逝。
眼前,被招来议事的,还有六部尚书。
吏部尚书李长庚,为了反对首辅温体仁,和东林党走得很近。
户部尚书侯恂,东林党人,明末四公子侯方域的父亲。
礼部尚书李康先,正在结交东林党,联合抵制首辅温体仁。
兵部尚书张凤翼,阉党出身,因边臣身份没有被清算。
刑部尚书胡应台,楚党出身。
正是他将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因为遭遇台风而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沉没的“独角兽”号战舰上的二十四大炮当中的十一们给调到的宁远。
那是大明最早的红夷大炮,有了这个,才有袁崇焕的宁远大捷。
工部尚书周士朴,跟东林党走得很近,主要政敌是督理工部的太监。
崇祯皇帝似乎有些疲惫,说道:“流贼已入四川、河南、湖广,该是如何剿法?”
无人应答,无人敢答!
都怕惹火上身。
崇祯皇帝已经登基六年多了,大臣们也摸清了路数,如今个个都“明哲保身”。
崇祯帝朱由检见无人应答,便看向温体仁。
首辅温体仁私下培植党羽,明面上却是孤臣,因此深得崇祯皇帝信任。
而且他还清廉,东林党虽然恨之入骨,却也不敢说温体仁贪污。
温体仁一个有能力、有手段的清廉之臣,在崇祯手上担任首辅最长。
而他的成功秘诀是,不做事!
只要不干正事,就不会有任何纰漏。
他明明只要说点好话,或者提一点建议就能挽救很多人的性命,但他就是不做。
有这个首辅跟没有没什么两样。
眼见崇祯向自己看过来,温体仁立即看向张凤翼。
兵部尚书张凤翼,只能硬着头皮回答:“当设五省总督,总揽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剿匪之事。”
“可有合适人选?”崇祯又问。
吏部尚书李长庚举荐:“延绥巡抚陈奇瑜,或可担此重任。”
崇祯立即就有了印象。
陈奇瑜担任延绥巡抚期间,把许多受朝廷招抚,返回老家耕田的贼首给斩杀了。
解上京师说是贼首,因此收到崇祯嘉奖。
可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因此激化起矛盾。
反贼回乡耕田,依然要承担沉重赋役。
这些做过贼的,自然不愿再被欺压,因此多行不法之事,甚至有些还重新揭竿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