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 分类: | 字数:39.8万

第一百一十三章 诏安商谈

书名: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字数:4428 更新时间:2025-05-15 09:43:04

第114章 诏安商谈

武起镇。

掌管吏选司的苟步励此时正在他的房间内奋笔疾书。

作为大梁国的前期的国师兼职丞相。

苟步励的作用正在被无限削弱。

前期几乎只有他一个读书人效力,王浩也只能依靠他。

现在随着李邦华,解学龙等原朝廷大官的效力。

王浩这边已经开始逐步步入正轨。

而且他们的影响力是苟步励这个道士无法比拟的。

李邦华他们投靠后,三县之地有大量的读书人选择从贼。

苟步励欣慰之余,也不免感叹若是自己能有这般号召力就好了。

可惜他没有。

而苟步励也很清楚自己的本事。

以他的能力,做到知府一级,便是极限了。

大梁现在也不再是那个草台班子了。

虽然少主王浩一直使他为左膀右臂,不仅将最重要的吏选司交于他。

还让他兼职其他部门。

作为最早从龙的老人,王浩对他可不为不看重。

不过苟步励已经下定了决心,他自知本领不及,往后很难再王浩身体提出好的意见了。

如果将来真的成事的话,王浩不让自己当丞相,也会任命为内阁大臣。

但他真没有这个实力。

与其站在自己不该站的位置,苟步励认为自己应该主动退出。

他已经做出决定,等到几年后,王浩占据了南京后,就主动请辞。

若是他不放自己离开。

那就悄悄地离开,随后入山归隐,直至终老。

而现在,苟步励趁着自己还能做事,打算为王浩的大梁补上一点正统性。

自古造反立国,都要师出有因。

如赵匡胤黄袍加身,朱元璋的殿兴有福论。

老朱为了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曾在《大诰》中提出了殿兴有福论。

他把造反的人划分为了首倡者和殿兴者,并进一步提出首倡者遭受天谴,因此必败。

被首倡者裹挟为了结束乱世不得已参与造反的殿兴者才能得到正统,并举出了很多例子。

简而言之,殿兴有福论的理论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及阐述全国土地都是皇帝的。只要你在这个国家吃过饭,那么皇帝就对你有恩,你就不能反对皇帝。

包括朱元璋自己的家人,虽然饿死好几个,却也受恩于元朝皇帝。

然后他又说,元朝皇帝无道,于是有愚民起来造反。

并且,造反是不对的,即便你快饿死了,造反也是忘恩负义,这种行为必定遭到天谴。

至于朱元璋自己,属于被迫造反,属于误入红巾军,并直接把红巾军称为“暴兵”。

那个时候,盗贼并起,天下已不属于元朝,因此朱元璋不是在造反,而是在尽早平定天下,让老百姓都过上安定日子。

通过这套理论,朱元璋不承认自己造反,他乃是匡扶天下的殿兴者!

说实话,这种理论,基本上都是遮羞布,但是却不能没有。

毕竟人不能果奔。

苟步励也打算提出类似的纲领。

他在纸上写到:

“先秦之时,周天子分封土地,分与诸侯的土地,便是国。

皇帝和文官,维持国家的运转。传播教化,劝农劝桑,兴修水利,修桥铺路,除暴安良。

武官和士兵,维持国家的安定。对内要肃清匪贼,对外要抵御异族。

而如今文臣和吏员,多为贪官污吏。

天灾人祸并起,大明有倒悬之急,非但不能除暴安良,反而大肆盘剥百姓。

武官和士兵,将无胆略,兵无战心。对内不能清剿贼寇,对外更是败绩连连,致使天下生灵涂炭。

家国天下,实乃一体。只顾自己一家,则国恒亡,而至亡天下。若亡天下,则门户不存……”

苟步励的观点,出自传国易姓说。

天命无常,不能永固。天子应天命而生,其德在推行仁政、抚育万民。

而今之大明天子,上不能行仁政,下不能抚万民,此谓失德,既失天命。

造反理论写完后,苟步励写上名字,打算转交给王浩。

可他还没来得及署名,就听见外面的吏员喊道:

“先生,朝廷的招安使团来了,总督现在正在召集各位署长们呢。”

苟步励有些意外。

居然还真的来了,这他可不能错过,必须去凑个热闹。

他是反对招安的。

苟步励怕自己不在,在场的招安派会占据优势。

............

另一变,郭维经的诏安团队从南昌启动,一路坐船南下,终于抵达了龙泉。

但他们却没有直接过来,而是先去了万安县。

由于王浩先前对万安知县做出个承诺,所以万安县城还是在大明手上。

知县申芝芳一直躲在县城里。

他的粮食没了,也没法练兵了。

作为使团,自然是要保持b格的。

所以郭维经首先派遣了自告奋勇充当联络官的蔡文诏去联系王浩。

而蔡文诏也是带着使命前往龙泉县。

第一百一十三章 诏安商谈

他心里一点都不慌,因为王浩是他的同窗,两人早已私下接触过。

甚至很多老人都不知道蔡文诏的身份。

果不其然,当蔡文诏带着信件去龙泉见王浩后。

守卫先是严密监视他,接着收到了王浩的消息后,这才客客气气的将他请了进来。

被士兵带到武起镇,看着那熟悉的院墙。

又看到出面迎接他的王浩,蔡文诏忍不住说道:

“我还以为,行之兄你会把自己的住所搬到龙泉县城呢,结果还是在这里啊。”

王浩呵呵一笑:

“在这里挺好的,部门也不用动,省了搬迁的功夫,而且龙泉县可是刘知县的地盘,我一个反贼怎么能去县城呢。”

蔡文诏不耐烦的挥挥手,说道:

“行了,龙泉知县已经投降了,这事江西南昌三司衙门都知道了。”

“是吗?”

王浩嘿嘿笑道。

把戏被看穿了,这其实也不意外,毕竟那么多士绅,只要有一个出卖的......甚至都不用出卖,多几句嘴都能暴露。

不过王浩也没有在意,将蔡文诏给迎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后,他问到:

“说吧,你来这里何事?”

蔡文诏瞥了王浩一眼道:

“明知故问,我那来访信上都不是已经写了吗!”

王浩点点头:

“我知道啊,不过我是过来问你,就光招安这个事吗?你就没有别的消息要给我说。”

蔡文诏端起茶杯,刚准备喝一口,听到王浩的话后,将茶杯放下说道:

“还能有什么事,这次来招安你的,就是六修先生,除此之外,新任江西巡抚兼任三省总督也来了。”

“是谁?”

王浩问到。

蔡文诏喝了一口茶,这才放下茶杯说道:

“朱燮元,你有福了。”

“淦!”

王浩忍不住骂出声。

他娘的好不容易击败了解学龙,接着又来了个朱燮元!

他怎么运气这么背啊。

这可是平了奢安之乱的能臣。

王浩顿时感觉头大如斗。

不过蔡文诏此时却说道:

“行之兄莫要惊慌,那朱巡抚暂时不会对你下手的。”

王浩疑惑道:

“为什么?”

蔡文诏说道:

“因为龙泉和万安并不怎么要紧,再加上六修先生在南昌哪里给三司官员打过招呼要招安你,所以朱巡抚他们的主要进攻方向其实是都昌县的反贼。

哪里才是要紧之地,巡抚现在正在抓紧时间训练水军,准备去讨伐鄱阳湖匪,暂时没有空理其他路的义军。”

王浩这才安心,又问起崇祯给开的招安条件。

蔡文诏反问道:“你真打算招安?”

王浩微微一笑:“总得问问吗,看看条件,”

蔡文诏不明所以,不过还是说道:

“我只是联络人,具体的招安条件需要你和大使,也就是六修先生谈。”

王浩点点头,表示明白。

随后,二人又叙了一会儿旧后,蔡文诏便起身告辞,回去复命。

而王浩送他走了五里路后,也回来了。

准备明天召集智囊们应对招安之事。

而对于招安,王浩的的态度是一个字:“拖!”

从蔡文诏哪里得知现在江西的局势后。

王浩打算利用这点。

现在他是被招安的对象,理论上,明廷不会对自己出手。

所以只要他将招安之事拖上那么几个月,等他这里兵强马壮了,在回拒也不迟。

一切为了求稳,只要他不攻略城池,那么地方官自会帮他隐瞒过去。

而江西巡抚......

就让他忙着去对付其他义军把,王浩这边需要发展可操练士兵。

最近扩军扩得有点多,老兵的比例在缩小。

王浩需要一段喘息时间。

而正好,这次的招安可以为了省出时间来。

毕竟自己现在不是大明的敌对势力,而是可以拉拢的中立势力了。

............

数日之后,郭维经正式来到武起镇,受到王浩的热情接待。

王浩接见郭维经,拱手说道:“早闻六修先生大名,今日一见,果然非凡。”

“不敢当,不敢当。”

郭维经说道,“今日见王总督,实在雄姿英发,为之豪杰也。”

随后,在接见官员中,他一眼就认出李邦华,

郭维经还是很敬重李邦华的,便拱手笑道:“孟暗先生,一别经年,想不到在此地重逢。”

“实属有缘。”李邦华也不多说废话,他不希望能招安成功。

郭维经见李邦华没什么兴致,便转移话题到王浩这边。

“总督有何见解啊。”

王浩却说道:“我这个总督是个自封的,当不得。”

郭维经道:“可以是真的,只要总督愿意招安。”

一番接见,王浩带人来到钱家的会客厅:

王浩请郭维经坐下后,在主位落坐,开门见山地说道:“说吧,朝廷开出什么价码?”

郭维经说:“吉安守备副参将,加封毅勇将军(加封武将,没有品阶,和郑志龙的五虎游记将军一样。)

另外,赏赐总督,一百两银子,一百匹绢布,十瓶御酒,武将官服一套。”

不仅王浩对这个赏赐不满意,在场的其他众人也不满意。

这崇祯给的官职只有王浩的,其他人也没说,而且就让选五百正兵。

纯粹把王浩这边给当成一般的反贼给看待。

他也不想想,李邦华和解学龙还在这里呢?给这个官职,他俩能同意?

王浩不动声色的问到:“招安后,有什么条件?”

郭维经说道:“其一,解散农社;其二,发还地主田产;其三,带兵北上协剿巡抚剿灭其他反贼。”

王浩笑道:“好,这个条件我接受,不过农社是佃户们自己建的,与我无关,我会让他们解散,但听不听要看他们自己。

地主田产,我也会发还,让那些地主,尽管拿着田契来寻我便是。至于带兵北上协剿反贼……无奈本人军粮不够,请先拨发十万石粮草、五万两银子做开拔费。”

“这……”郭维经瞬间无语。

他哪能不知道,这是王浩在讨价还价。

李邦华作为文官之首,在途中插话到:“总督之意,相比大使也清楚了,这给的赏赐属实太低。

若想让我部招安,至少要给一个总兵才行,还有三万士兵遣散费的十五万两。

既然招安投靠朝廷,那今后肯定不打仗了,遣散士卒回家,至少十五万两银子方可。”

“你们哪来的三万军队?”

郭维经也是有所了解的,他不信王浩有三万人的军队。

苟步励冷哼一声道:

“你不信,我等当初以半县之地,就能抵挡朝廷近万大军。

而今数千精兵,我治下之民,十二岁以上丁口,已有十多万人!若是强行征兵,能征出一万五千之数!

你猜猜若是我在中途路过某些县,那些佃户百姓,会不会跟着我来打仗?”

郭维经不甘示弱:“你抽调那么多男丁去打仗?你粮草够吗?”

王浩咧嘴一笑:“你信不信,我要是一声令下,农民会自带粮食跟着我打仗。”

郭维经不说话了,他能想象到那个画面。

“而且我就算打不过,还能躲进山里,你猜朝廷要派多少兵马,才能将我彻底剿灭?

我告诉你,没有十万八万的,休想!我不但能进山,还能行那裹挟事。到时候,就算我被灭了,整个江西都得跟着完蛋!”

这就是要当流寇了。

郭维经深知流寇危害。

若是让王浩也当了流寇,那江西非得被搅得天翻地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