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沟地主,造反称帝
作者:灰烬骑士s17 | 分类: | 字数:39.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占宁都
第124章 攻占宁都
宁都县的硫磺矿,是由魏氏经营的。
魏氏属于宁都大族,祖籍四川,南宋迁居福建。而今则分为两支,一支居于南赣,一支居于闽西。
从祖籍来看,魏氏可以是四川人,也可以是福建人。
但魏氏迁居宁都非常早,又可以算作江西本地人。
嘉靖年间,宁都大灾,魏氏一次性捐赠粮食万石,以帮助知县赈济灾民,可见其财力之雄厚。
嘉靖颁圣旨立牌坊,赐冠带,魏家趁机建圣旨门,因此又称“圣旨门魏”。
魏氏坚持诗礼传家,经营硫磺矿让他们不怎么却钱。
然而尴尬地是虽然家风坚持以书礼为风,但两百多年时间,魏氏连个举人都没有。
估计天赋全用来经商了。
看着探子搜集来的消息,张胜三人讨论攻城细节。
宁都和石城靠的很近,吴万乾补充道:
“诸位,南赣各地皆有不同,石城其实还算比较正常,豪佃不多,俺起事就是宰了那个豪佃才拉起人马的。
能有的豪佃要么被我杀了,要么就跑了。
所以分田才比较顺利。”
“原来如此。”
钱茂才点头道,“难怪在石城和瑞金城外组建农会,并没有受到太大阻力。”
张胜打岔道:
“瑞金从前年闹到现在了,什么地主撑得住这么闹,我过去分田能不顺利吗?”
吴万乾等张胜说完,又接着补充道:
“这赣州府城周边的豪佃很少,越往西、越往南,从福建和广东而来的客家人就越多。
便是一县之内,情况也有所不同,宁都这边,已经探查清楚。
掌管硫磺矿的魏氏我就不提了,我就讲讲这宁都的周边情况。
宁都北部的上三乡,多为江西本地人。
而宁都南部的下三乡,佃户全是福建人,且大都来自福建汀州。
这些汀州人当中,又多数来自上杭,少数来自连城,一半是江西本地人,一半是福建客家人。
钱茂才一听这话,不由得皱起眉头道:
“这种情况下,想必土客矛盾也是相当激烈吧。”
“对咯。”
吴万乾说到:
“俺小时候在乡里,听大人说宁都那边的南北争水每次不死两个人,那都不算什么!”
南赣地区的情况相当复杂。
听着吴万乾的讲述,钱茂才听了感觉头疼,抛开什么客家人的身份不说,这种呼朋唤友而来的佃户,相当于抱团到江西打工的福建流民。
更可怕的是,这些流民,已在江西繁衍数代人,而且还没有本地户口、没有田产!
必须给他们上户口,必须给他们分田,否则将来就是不稳定因素。
南赣地区的情况极为复杂,王守仁在此剿匪的时候,就于正德十二年凑报朝廷,说崇义地区全是广东人。
不仅有客家人,还有瑶族百姓,都是早年间巡抚安置过来的流民。
这些流民砍山开荒,为南赣开发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跟本地人产生矛盾,开垦出的荒地多为本地大族霸占。
而南赣地区,在明中期人口锐减,也不仅仅是因为战乱。
许多是不堪地主压迫的人,举家逃往湖广。
当时湖广南部地广人稀,又有朝廷特许的流民落户政策,因此江西农民纷纷逃过去开荒,几乎是半个县半个县的往湖广迁徙。
当时湖广南部地广人稀,又有朝廷特许的流民落户政策,因此江西农民纷纷逃过去开荒,几乎是半个县半个县的往湖广迁徙。
“有土客矛盾,那么是否可以交易利用呢?”
钱茂才问道。
吴万乾摇摇头道:
“恐怕不行,这里的佃户,大多听豪佃的,便是我在石城起事,没有杀了豪佃也是万万起不得的。”
豪佃属于这边的特色。
类似于二房东之类的玩意。
多是先到这里的客家人,攀附大族从地主手里大量承接田皮(永佃权),之后在转手租佃给同乡人,或者招募长工、短工进行耕种。
他们对上巴结士绅,对下盘剥佃农,手段比绝大多数豪强还狠辣,因为压榨得不狠就肯定亏本。
佃户从土里收获粮食,不仅要交给地主,豪佃也要过一把手。
因为豪佃欺上瞒下,地主收不到太多租子,因此想尽办法增加杂费。
比如桶面、白水、行路、冬牲之类,本意是让豪佃多交租,但豪佃却把杂费转到佃户头上。
佃户因此嫉恨地主,愿意跟随豪佃起事,只为废除这些杂费。
吴万乾就是受不了地主强加的桶面等其他杂费愤而起义的。
不过他很清楚多加的杂赋都是那些豪佃在搞鬼。
因此造反时第一件事就是弄死了,石城的豪佃。
所以吴万乾对豪佃没有什么好印象。
和以往的地区不同。
瑞金和宁都早已被打烂了,别说豪佃,地主都死得死跑的跑。
佃户没人组织,一听见分田就会投奔农社。
这里则受到的破坏很小,豪佃手里抓着佃户的命脉,而且他们又区别于地主。
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占宁都
这些人偶尔还是得为这些佃户出头的。
比如争水。
基本上就是豪佃们组织的。
由于有丰富的械斗经验,因此如果被那些豪佃给纠集起佃户的话,还是有点难缠的。
此地的情况太过复杂。
三人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其实若是只拿下硫磺矿,只需要拿下魏氏就行。
只不过吴万乾和张胜都没想过只拿下硫磺矿。
他们还等着多立功,好在王浩那边记上功劳呢。
而且他们自己也想拿下宁都,这样再往西扩张一下,就能和王浩的地盘接壤了。
钱茂才本身无所谓,张胜是这里的军事主官。
既然他认为可以打,那就打咯。
三人商议了半天也没什么头绪。
就在三人一筹莫展之际。
营帐外突然传来一声:
“报!”
紧接着一位传令兵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随后对着张胜说到:
“总兵大人,宁都,宁都县那边打起来了,好像有人在攻城!”
“什么!?”
张胜猛地做起来。
他难以置信地问道:
“这里除了我们,赣南哪有义军能跑到这边来?跑到这里也就算了居然还抢我们嘴里的肉!”
传令兵道:
“卑职不清楚,不过看旗号和声音,不像是外地的,而且人数不多也不少,也没什么像样的武器,像是农民暴动。”
“暴动?”
钱茂才激动地问道:“你是说,还没等我们开大,宁都县自己先乱起来了!
这实在是太好了!”
张胜也裂开了嘴角,准备下令让军队动身,看看能不能捡个便宜。
............
去年,宁都县就被瑞金那边的流民波及过一次,紧接着又来了一伙山匪借粮一次。
不算即将到达的张胜义军,宁都县已经连续两次遭遇到贼情。
宁都知县,也募集了二百兵勇,假模假样的想要守卫城池。、
没办法征兵更多,各村镇的乡绅们,全都在加高围墙以自保。
得不到民间捐款来募兵,知县只能自己掏钱,招募二百多兵勇,所花费的钱粮已经够他心疼了。
钱没了怎么办?当然是接着挣钱啊。
于是趁着新招募了二百士兵。
知县命令士卒看守各城门,以防止反贼的内奸为由,仔细检查入城者。
就连进城卖东西的小贩,都得缴纳几文钱的入城税。
反正必须得把募兵的银子赚回来,这样他才不会亏本。
这些乡勇拿着鸡毛当令箭。
刚开始还只是在把守城门时悄悄收几个铜钱或者一钱银子。
渐渐地越来越猖狂,不紧征收的钱财越来越多。
居然还试着去乡下勒索钱财去了。
这在乡间勒索财物,又强取豪夺。
惹到了一位豪佃。
这厮被士兵勒索钱财,本想给点钱就当打发叫花子了。
谁知道那领头的哨长看见了他的小老婆,便好死不死的带着人就准备抢他的小妾。
豪佃家里养着不少家丁和家奴,都是械斗的好手。
在打退了明军乡勇后。
拿命豪佃越想越气,于是通过散播谣言聚集数千佃户,正在围困宁都县城。
他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豪佃上拒地主、下欺佃户,为何还能带着佃户起事?
答案就是每次豪佃跳动佃户闹事,无非是想拿到更多土地的永佃权,然后再转租给普通佃户。
这样佃户们可以多佃一点田,虽然累点,不过到冬天收获的粮食也能多一点。
而豪佃获得的好处自然是更多。
他们牢牢占据各种利益不说,坏处全往下层佃户身上摊,风险全让上面的地主来扛。
地主盘剥佃户越狠,豪佃就能趁机煽动,挑起事端为自己争更多好处。
这次暴动,就是为了向知县施压。
一是为了取消战时管制,还有就是要把乡勇头领给找出来。
这边宁都县开始紧闭城门。
知县正在城墙上和豪佃的人马交谈条件。
趁着知县和乡勇的注意力都被暴动的佃户们吸引了注意力。
张胜亲自挑选了三百精锐。
然后亲自带着数百士卒,一路奔至城下,抬着飞梯朝着选好的目标城墙攀登。
很快就引起了城墙上零散的乡勇以及守城民夫的注意。
宁都不是什么大县,自然也就没有翁城这种东西。
城墙快四米高,飞梯一搭,守城的人都来不及聚兵,张胜提着刀就往上爬。
一路爬至女墙,有反应过来的民夫迎面刺来梭镖,张胜一偏头闪过,然后一个落地滚翻了进去。
同时嘴上咬着的刀落入他的手中。
“杀!”
张胜一个爆呵,顺手砍死个小兵,扯开嗓子大吼:
“我乃龙泉大梁王麾下义军总兵张胜,投降免死,还能分田!”
听说是龙泉反贼王浩的人,顿时把一众农夫和士卒吓破胆,大量民夫扔下兵器就逃。
一个叫留守在城墙上的乡勇哨长不信邪,带着心腹赶来,提刀大吼:“别人怕你们,爷爷我可不怕!切吃我一刀!”
这厮面如锅底,生得虎背熊腰,以前多半也是个不安分的主。
这厮一刀劈来,虎虎生风,显然是个练家子。
“当!”
张胜努力弹开壮汉的一刀,随后转身往城墙那边跑。
那猛汉追上来。
看见张胜,还没来得及下手,就看见周围的飞梯上一个接一个冒出敌人。
这个军官很想单挑,但是张胜压根不给他任何机会。
几杆长矛一刺,顿时身死。
“猛如虎死了,快跑啊!”
“宁都落陷了,龙泉兵都好凶!”
……
之后,张胜开始带着士兵夺们。
宁都县城没有瓮城,夺门轻轻松松。
当本县典吏带兵援救时,北门已经敞开,张胜的士兵已经结阵完毕。
他自己提着一把滴血的戚刀,身边之人全是长枪梭镖,但那严密的阵型,吓得官兵根本不敢强攻。
典吏怔了征,突然跪地大呼:“恭迎将军入城!”
“恭迎将军入城!”
官兵们纷纷跪拜呼喊,只要反贼不滥杀,他们才不愿拼命呢。
张胜呵问道:“你现在身为何职?”
典吏回答说:“宁都县典史魏学林,出自宁都魏氏。”
正好是管理和经营硫磺矿的魏家人。
张胜说道:“你带人维持城内秩序,但凡有哪处起火,但凡哪里出现骚乱,皆唯你是问!干得好有赏。”
典吏魏学林有些犯糊涂,刚刚从贼的官兵,不该收缴兵器看押吗?怎还放心让他带兵?
“卑职遵命!”
不过他也没想那么多,反正龙泉反贼的名号他也听说过。
这股反贼对分田很有兴趣,其他的只要不是故意忤逆他,基本上但凡提出意见,王浩都虚心纳谏。
魏学林突然精神抖擞,责令部下说:“都不准趁机抢掠,随我去维持城中治安!”
至于张胜带来的士卒,分成几队去占据城门,剩下的全都杀向县衙。
冲到县衙时,吏员纷纷归降,甚至有皂吏为了邀功,主动把知县给捆来。
城北县学,一群秀才拿着武器,高喊着杀贼报国涌向县衙。
跑了两条街,继续冲锋的秀才,只剩下寥寥十个人。
奔至县衙时,仅剩几人而已。
面对如狼似虎的反贼,几个秀才面面相觑,其中俩人扔下武器就跑。
剩下那三个人急中生智喊道:
“我等特来恭贺将军夺城。”
张胜的额头上冒出巨大的流汗黄豆:“既然来了,且来帮我办事吧。”
“愿为将军效劳。”三个秀才满脸讨好地说道。